盘点2024年985高校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有哪些
作者:iedumedia 浏览:351次 发布于:2025-02-20
全国多所顶尖高校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全面发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985高校的AI学院有哪些?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千行百业,高校作为前沿科技的"孵化器",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AI人才培养。全国多所顶尖高校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全面发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985高校的AI学院有哪些?

1.jpg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4年4月,简称人工智能学院,英文名称College of AI, 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缩写CollegeAI。人工智能学院由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先生领导,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创新研究及顶尖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人工智能核心基础、底层架构和未来计算模式的重大创新突破,建成世界一流的汇聚及培养顶级人工智能人才的大基地。

清华人工智能学院立足国家战略布局,依托清华良好的学科建设基础与综合性学科优势,将聚焦基础前沿突破和交叉学科赋能,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核心”与“人工智能+”两大前沿方向。人工智能核心涵盖崭新理论与高效算法、具身智能与多模态感知、底层架构平台、科学智能与交叉应用、未来计算模型(光电、量子等)等方向;人工智能+着眼AI对其他学科的带动,涵盖AI安全治理、公共卫生医药、智能汽车与制造、能源及环境等方向。

2.jpg

2024年4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人工智能学院是携手上海市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级平台共同筹建的特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是全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学校人工智能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IEEE试点班,进行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2019年,开设国家首批人工智能专业,设立人工智能(卓越人才试点班);2021年起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深度合作,共建“国智班”项目,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人才。学校人工智能专业2022年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最新的CS Rankings中,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位和人工智能分项全部位列全球第三。

学院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这里是上海市人工智能核心集聚区,连续六年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里汇聚相关企业700余家,独角兽关联企业20余家。学院拥有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等组成的中青年师资队伍。由交大校长亲自担任学院筹建组组长,鄂维南院士担任学院人才培养委员会主任。学院已经快速组建起首批年轻、富有创造力的导师团队,其中超六成导师毕业于相关学科排名全球前十高校,研究成果见刊于《Nature》等世界顶尖期刊。

3.jpg

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4年5月,由山东大学与浪潮集团共建,办学地址位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拥有人工智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于2019年批准设置的首批35个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之一。

山东大学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坚持校企共建体制机制,依托山东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与浪潮的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一体两翼”发展,整合校企优势,强化有组织科研,探索创新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规律的灵活组织模式。人工智能学院将建设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成为重大产业成果孵化器。学院源于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该学科始建于1971年,并在1972年研制成功DJL-1计算机,其综合性能居全国第3位,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学院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4.jpg

2024年6月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AI+先进技术领军班”同时发布,从今年起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根据培养计划,在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生的第一、第二学年主要是强化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课程,第三学年则根据个人成长需要进行分类培养,分为AI技术、AI系统、AI应用三个方向,第四学年进行个性化自主发展。

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起步早、涉足深、特色鲜明。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早在1958年就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产生了国内第一个语句级智能拼音汉字输入法、国内首个全自动构建的中文知识图谱......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声、图、文”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学科特色,并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控制、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培养出了一大批教学、科研和产业人才。

学校继2023年设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领衔并担任班主任的人工智能班后,2024年又新设立“AI+先进技术领军班”,致力于培养具备开阔国际视野、深厚社会责任感、引领未来发展的AI领域杰出人才,使之成为AI领域的学术引领者、行业领军者和战略领导者。

5.jpg


华东师范大学空间人工智能学院于2024年6月正式成,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一个独立建制的交叉学院空间人工智能学院由国际知名院士及顶尖专家团队组成,致力于培养顶级空间人工智能人才。学院着眼于空天地底的数字基座建设,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自然资源监测、应急管理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实现,想要在国内外学术圈建立一流的影响力。
学院拟开设两大本科专业:空间人工智能和遥感科学与技术,拟自主设置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交叉博士点和泛时空感智二级学科博士点。学院秉持以全球视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发挥区域性与综合性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面向国家空间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聚力推进超大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数字之都的战略目标,将培养空间人工智能拔尖创新和卓越工程人才,打造引领性空间人工智能高地,面向“一带一路”以及金砖国家的空间信息教育与产业发展,致力于构建国际领先的“专业-行业-企业”三业贯通的科技创新中心、卓越人才培养高地


6.jpg

2024年6月18日中国科大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揭牌。中国科大整合原大数据学院和苏州高等研究院数据智能学院(筹)资源建设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是服务于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前沿交叉理论及应用研究的高端人才培养单位。该学院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学科,并建立相应的“科教协同”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设有“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本科专业,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院将围绕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 AI for Manufacturing(工业智能),以及Embodied AI(具身智能)展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中国科大成立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将汇聚各方优质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全国领先的、世界有影响力的综合研究平台,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升级,助力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7.jpg

2024年9月19日,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表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支撑领域,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回应时代所需和国家急需、全面开启信息学科发展新篇章、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提升学科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期待新学院进一步面向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加强人工智能、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软件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与关键技术攻关,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探索深层次学科交叉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为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中国学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同济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始建于1978年,1987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2年,学校成立计算机学院,下辖计算机系、计算中心以及CAD研究中心。1998年,学校撤销计算机学院,成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学校成立软件学院。2002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24年9月19日,学校融合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保留软件学院(国家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牌子,全面开启信息学科发展新篇章,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

8.jpg

2024年12月16日,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担任院长。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英文名: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uhan University)依托武汉大学数学、物理、化学、测绘遥感等优势学科,聚焦数理基础与数据科学、机器学习与智能科学、智能自然科学、智能社会科学等四大方面,力争在“AI+理学”“AI+工学”“AI+医学”“AI+人文社科”等前沿领域实现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

学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武汉大学数智教育体系建设布局,深度整合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和办学资源,致力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及其多学科交叉应用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引领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前沿的学科体系,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中心和高质量发展赋能平台。

未来,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持续发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进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武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建设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计划于2025年正式招生,预计每年招收培养本科生150人,其中高考招生120人,每年接收30名转专业学生。

人工智能学院的"遍地开花"正在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无论是想投身科研的"技术派",还是渴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派",这个时代都给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你准备好迎接AI浪潮了吗?


版权说明:
1、本文是智教新媒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智教新媒)及本文链接。
2、如果您的文章希望被智教新媒报道,请发邮件到 service@iedumedia.com公邮,会有专人在1-2个工作日回复您。

关注智教新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