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部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智教新媒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2、如果您的文章希望被智教新媒报道,请发邮件到 service@iedumedia.com公邮,会有专人在1-2个工作日回复您。
作为高校教师,你是否好奇生成式人工智能(AI)正如何重塑教育生态、赋能科研与教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从技术、用户、产业、场景到治理全面剖析行业动态,其中不少内容与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紧密相关。今天我们就为你提炼报告核心,看看生成式AI能为高校教学、科研带来哪些新可能。
报告开篇就给出了一组亮眼数据,直观展现我国生成式AI的发展速度:
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AI用户达5.15亿人,半年内增长2.66亿;普及率36.5%,较2024年底提升18.8个百分点,相当于每3人中就有1人使用过生成式AI产品。 国产产品实力凸显:豆包、DeepSeek、元宝等国产产品不仅突破千亿级参数规模,还深度融合智能搜索、办公助手等场景。其中DeepSeek-R1模型成本仅为同类产品1/10,上线20天全球日活破3000万,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生成式AI应用。 中美顶级大模型在MMLU(多领域知识理解)、HumanEval(代码生成)等基准测试中的性能差距,从2023年的17.5%缩小至0.3%;我国拥有15个顶级AI模型,数量居全球第二,是欧洲的5倍。 这些数据背后,是生成式AI从“尝鲜工具”向“刚需应用”的转变——这一趋势已渗透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成为高校教师不可忽视的“新教学助手”与“科研伙伴”。 报告专门关注了未成年人对生成式AI的认知与使用,这与高校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直接相关: 基础教育阶段AI普及提速:2025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明确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价值观”四位一体培养AI素养;目前高中、初中、小学未成年网民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分别为26.1%、23.2%、13.9%,15.2%的未成年人用其学习课外知识,10.8%用于辅助写作业。 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已普遍接触生成式AI工具,对“人机协同”学习模式接受度更高。这要求高校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既要防范“过度依赖AI弱化独立思考”(如禁止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也要主动利用AI提升教学效率——例如用AI生成案例素材、辅助批改作业、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 报告中教育部提出的“分学段差异化应用”原则,同样适用于高校:可引导本科生用AI进行文献初筛、数据可视化,指导研究生用AI优化实验设计、分析复杂数据,同时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甄别AI输出的合理性”。 报告用大量案例证明,生成式AI正为高校科研提供“降本增效”的新路径,尤其在基础学科、交叉学科领域效果显著: 我国已推出多个领域的科研大模型,如中国科学院的“月球科学多模态大模型”(月球撞击坑识别准确率超80%)、“坤元地理科学大模型”(支持专题地图绘制、地理数据挖掘)、“金乌太阳大模型”(M5级太阳耀斑预报准确率超91%)。这些模型可帮助高校科研团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缩短研究周期。 生成式AI的多模态能力(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让不同学科的科研数据得以整合。例如“瑶华珊瑚礁大模型”通过分析10万张水下影像,实现珊瑚种属识别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十倍,这类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环境、海洋等学科的野外调研与数据处理。 DeepSeek等企业将模型代码开源,全球开发者可免费使用、二次优化。高校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开源项目,既能接触前沿技术,也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复用的工具——例如网易“子曰3数学模型”仅需单块消费级GPU即可运行,普通教育机构也能低成本部署专业数学AI应用。 结合报告中“生活服务”“办公助手”等章节内容,我们为高校教师整理了可直接应用的AI场景: 微软Office、WPS已全面集成AI功能,可自动生成教案、PPT,润色课程论文,甚至处理实验数据表格。例如输入“生成《人工智能导论》第3章教案框架”,AI可快速输出知识点结构、案例建议,教师只需在此基础上优化细节。 百度、字节等推出的AI编程工具,可通过自然语言生成代码(如“写一段处理实验数据的Python代码”);OpenAI的SearchGPT(即将开放免费使用)可精准检索学术文献,自动提炼研究热点与引用观点,避免科研人员在海量文献中“大海捞针”。 具身智能机器人(如春晚表演的人形机器人)已开始应用于教育场景。高校可引入AI实验设备,例如在机械工程、人工智能专业的实验课中,用机器人演示运动控制原理;在文科课堂中,用数字人模拟历史人物对话,提升课堂互动性。 报告强调,生成式AI的高速发展伴随着风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目前已出现高校学生用AI代写论文、伪造实验数据的情况,瑞典某大学甚至在谷歌学术发现上百篇AI生成的疑似文章。建议高校明确AI使用规范,例如要求学生标注作业中AI参与的部分,同时引入AI文本检测工具(如Turnitin的AI检测功能)。 超万名创意产业人士曾联合谴责“AI未经许可使用版权作品训练”,高校教师在使用AI生成教学素材时,需注意素材的版权合规性;在指导学生科研时,也要避免用未授权的私有数据训练模型,防范法律风险。 除了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引导学生思考AI的社会影响——例如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公平性”问题,避免模型偏见放大社会矛盾。这需要高校在课程中融入AI伦理、科技社会责任等内容,培养“懂技术、有温度”的人才。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传递的核心信号是:AI不再是“未来科技”,而是已深度融入教育、科研的“日常工具”。对高校教师而言,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探索——用AI优化教学流程、突破科研瓶颈,同时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技术、善用技术。 未来,随着“模型集成”“具身智能”等技术的发展,AI与教育的融合将更深入。期待各位高校教师能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引领者,让生成式AI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注智教新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