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部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智教新媒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2、如果您的文章希望被智教新媒报道,请发邮件到 service@iedumedia.com公邮,会有专人在1-2个工作日回复您。
202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分别是姚期智、谭铁牛、张钹、戴汝为、乔红、陆汝钤、梅宏、钱德沛、徐宗本、王怀民、吴朝晖、怀进鹏、李衍达、陈国良、张景中、郑建华、郑志明、周巢尘。
1、姚期智,1946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湖北孝感市,计算机科学专家,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2011年担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姚期智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理论及其在密码学和量子计算中的应用。在三大方面具有突出贡献:(1)创建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2)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3)解决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并建立全新典范。另外,姚期智在清华大学创立“姚班”,为国内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树立了突出典范。
2、谭铁牛,1963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专家,主要从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198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6年与1989年分别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硕士与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主要成就:谭铁牛提出了基于定序测量的虹膜识别理论,建立了算法设计的框架模型,解决了虹膜图像获取、虹膜区域分割和虹膜特征表达等难题。提出了基于环境约束的视觉计算方法,使计算机视觉更加符合人的视觉机理,解决了视觉计算中的一些病态问题,改善了计算效率与鲁棒性。提出了基于多通道滤波的纹理图像分析方法并将纹理分析用于语种、字体和笔迹识别,开辟了解决这类模式识别问题的新途径。
3、张钹,1935年3月2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计算机应用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在模式识别、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主要成就:张钹在人工智能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解决了不同粒度空间描述、相互转换及复杂性分析等问题;提出了多层信息综合、不确定性处理、定性推理、规划与搜索等新的原理与模型,有效地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在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典型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该网络各项性能的定量结果;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新的人工神经网络构造性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它的性能。
4、戴汝为,1932年12月31日出生于云南昆明,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戴汝为长期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20世纪70年代初,戴汝为将“模式识别”引入中国,提出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成为“汉王”核心技术的理论基础,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90年代初,通过人工智能的途径,在钱学森先生的直接指导下,跨入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以人为主、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等领域的研究,在某些前沿领域进行交叉学科的整合,在中国经济、军事及社会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决策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戴汝为解决了用极大值原理解最速控制、终值控制的数值计算问题。70年代,他最早在国内开展模式识别研究。80年代初,他在美国普渡大学与国际著名模式识别专家傅京孙(K.S.Fu)教授合作,把统计模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结合起来,提出了语义、句法方法。80年代后期,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并主持完成了“人工神经元网络软件包”,从而将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及形象思维联系起来,并应用于手写汉字的识别,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思想。
5、乔红,1964年8月出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理论与应用专家,主要从事机器人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受人启发的机器人决策、感知、控制及结构设计等方面。198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9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2年获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乔红长期从事机器人“手—眼—脑”的研究,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与控制(手)、机器人视觉(眼)、生物启发式与类脑智能机器人(脑)等;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在汽车、数控机床、国防等领域与中国国内外企业合作;在服务机器人方面,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在广东省建立了两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工业机器人基地自主研发了用于精密装配和高速分拣等任务的机器人系统;并开展工业机器人单元技术的研发等。
6、陆汝钤,1935年2月15日出生于上海,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汝钤以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国际上率先研究异构型分布式人工智能(DAI),把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设计并主持实现分布式逻辑推理和基于分布式推理的城市交通管理软件等成果应用。
主要成就:陆汝钤早期从事多元复变函数论研究,首先在一大类非对称可递域上建立起调和函数论,正面回答了在Cartan猜想被否定以后,学术界对非对称可递域上能否建立调和函数论的疑惑。1982年—1984年,陆汝钤设计并主持开发集逻辑过程和产生式于一体的模块式知识工程语言TUILI。1985年在国际上率先研究异构型分布式人工智能(DAI),把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设计并主持实现分布式逻辑推理和基于分布式推理的城市交通管理软件。1990年~1995年提出一套全过程计算机支持动画自动生成技术《天鹅》,在艺术创造领域发展了人工智能。2018年12月22日,应邀担任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
7、梅宏,1963年5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
主要成就:梅宏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复用及软件构件技术、(分布)对象技术、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支持系统、新型程序设计语言等。他针对开放网络环境下软件动态适应和在线演化两个核心难题,提出基于微内核的中间件构件化体系结构和基于容器的构件在线组装机制,建立了构件化的软件中间件技术体系与框架。提出基于软件体系结构(SA)的构件化软件开发方法ABC,拓展SA到软件全生命周期,实现了对系统级结构复杂性和一致性的有效控制。2006年,梅宏出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以后,在学院学科布局、人才引进、教学培养体系、创新性科研、学生服务保证与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8、钱德沛,1952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计算机科学家,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和高性能计算系统研究。197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84年获美国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硕士学位。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主要成就:钱德沛解决了基于分散、异构、动态资源构建网络计算环境的关键技术问题;主持研发了中国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CNGrid;提出了改善众核并行编程的系统性方法,促进了高性能计算的普及应用;长期任高性能计算方向国家重大项目总体组长,主持制定了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确立了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技术方案,实现了高性能计算机的跨越发展。
9、徐宗本,1955年1月生于陕西省柞水县。籍贯安徽岳西县人,信号与信息处理专家,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长期从事Banach空间几何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的数学基础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1982年和1987年分别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徐宗本提出了稀疏信息处理的正则化理论,为稀疏微波成像提供了重要基础。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罗奇”定理,解决了神经网络与模拟演化计算中的一些困难问题,为非欧氏框架下机器学习与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普遍的数量推演准则;提出了基于视觉认知的数据建模新原理与新方法,形成了聚类分析、判别分析、隐变量分析等系列数据挖掘核心算法,并广泛应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在机器学习研究领域,徐宗本证明了“一大类非欧氏框架中存在不等式特征数量律并且有类似于欧氏框架的‘类二项式公式’”。这一发现为机器学习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几何架构和数量推演准则,被称之为“徐-罗奇定理”。几十年来,徐-罗奇定理广泛用于解决人工神经网络、非线性分析等领域的一些困难问题。
10、王怀民,1962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分布计算领域专家,主要从事面向网络的分布计算研究。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1988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长。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王怀民主持研制的分布计算软件平台,是首批完成军品设计定型的国产软件,在重要指挥信息系统实现长时间可靠服务;主持研制面向互联网的虚拟计算环境,在云间资源按需聚合的虚拟计算模型和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构建高效可信的云计算平台提供了系统性支撑;主持研制可信的国家软件资源共享与协同生产环境,提出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群体化方法,支撑中国开源软件开发和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王怀民为中国分布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为国家和军队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论坛上,王怀民谈到,人工智能的成功并不是取代人,并不是让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打擂台,而是二者紧密联合在一起带来的成功。这也为智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11、吴朝晖,1966年12月出生于浙江温州。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浙江大学校长,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从事计算机领域研究。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1993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吴朝晖在服务计算方面,提出了复杂服务计算理论模型与方法,主持研制了复杂服务计算支撑平台。在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方面,提出了混合智能体系结构及脑在回路的信息处理模型;发明了多种脑机间智能交互、融合增强的技术方法,主持构建了听视觉增强的大鼠机器人等原型系统。
12、怀进鹏,1962年12月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计算机软件专家,主要从事网络化软件技术与系统研究工作。1984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1987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怀进鹏提出了网络资源的可信聚合与调度方法,主持研制的系统实现了分布资源的可信共享和利用,为提高分布计算能力提供了实用系统;提出了安全协议分析的代数理论和算法,主持研制了协议自动分析与验证系统;提出了过程类软件自动开发方法和技术,主持研制的软件生产工具提高了面向领域的应用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1995年前主要从事逻辑推理与智能数据库研究,他解决了缺省逻辑和限制逻辑中缺乏知识更新与进化机理问题,给出了ATMS的语义和递归查询算法。怀进鹏曾任国家计算机2000年问题专家组组长。怀进鹏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致辞中表示,发展人工智能要强化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构筑科学发展和治理的良性生态,推动开放交流和务实合作。
13、李衍达,1936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东莞。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李衍达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在信号重构理论方面,提出了应用幅度谱和部分采样点重构信号的新定理,使所需的采样点由N/2减至N/6提出了利用相位重构技术估计时延的新方法提出了仅用幅度谱重构最小相位信号的新算法。与合作者在用不完全投影重建图像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投影关系定理在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面,提出了利用测井资料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的新方法,以及高分辨率速度谱估计方法与合作者提出了采用POCS图像复原技术恢复波阻抗剖面的方法提出了基于零、极点估计的子波估计与反褶积方法提出了用新的τ-S变换剔除多次波的方法,以及综合地质、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储层分布等。
14、陈国良,1938年6月3日出生于安徽颍上,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陈国良院士主要从事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等研究。
主要成就:陈国良在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国际同期最好的成果,包括分组选择网络、递归选择网络、Benes网络选路算法、VLSI平面嵌入算法、网络最大流算法、装箱算法的平均性能分析等。在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并行算法—并行机结构—并行编程”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开发了自主版权的国产曙光并行机“用户开发环境”商用软件。研制了安徽省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与淮河流域防洪防污调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2022(第五届)甘肃媒体融合创新与发展论坛上,陈国良院士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与应用》的线上主旨分享,分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新媒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15、张景中,1936年12月30日生于河南汝南县。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主要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研究。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教授、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张景中提出和实现了定理机器证明的数值并行方法。把多年来在教育数学研究中所发展的几何新方法用于机器证明,并提出消点思想,创建了几何定理可读证明自动生成的原理和方法,用这个方法可在微机上快速地进行几何证明,计算和发明新定理,并给出易于理解的有几何意义的证明。发展了非线性振动技术。发展了几何算法的研究,解决了初等图形在欧氏空间嵌入等问题。开拓教育数学的研究,提出以面积为中心的几何教材新体系新方法极限概念的非e语言和连续归纳法将自动推理的成果和方法用于ICAI的研究,主持开发了新型智能理科教育软件。
16、郑建华,1956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信息分析专家,长期从事复杂信息系统分析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郑建华长期从事复杂信息系统分析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对该领域的序列论、函数论、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复杂信息系统输出分析技术、系统模型解析理论和方法、系统参数还原技术研究中均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实际复杂系统分析中多次发挥显著作用。在2019年智博会人工智能与安全高峰论坛上,郑建华以“人工智能应用与信息安全”为主题作主旨报告,解读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
17、郑志明,1953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信息处理专家,长期从事空天信息安全与复杂信息系统等数学与信息交叉领域的研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1987年获该校基础数学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郑志明创立了动力学密码——基于代数和动力学融合的密码分析原理和方法,突破空天信息安全高速、低耗、多模式等技术瓶颈,研制成功系列空天安全新装备并列装。面向复杂信息系统,创立了调控系统复杂性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信息快速传播、信息全局扩散和数据准确分析的新计算模式,产生重要国际学术影响。2020年,郑志明担任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
18、周巢尘,1937年11月1日生于上海。计算机软件专家,主要从事分布式计算、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巢尘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的研究,在软件形式化理论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主要成就:周巢尘研究生期间,研读数理逻辑。20世纪60年代末转入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系统的研制。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致力于程序设计方法学的研究,特别是形式化方法的研究。形式化方法建立了软件工程的数学基础,倡导软件设计和开发的严格方法及工具,以期软件工程最终跻身于现代工程科学行列。形式化方法已逐渐被软件工业界所采用,特别是用于严格安全系统的研制。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分布式系统的研究。1981年周巢尘与英国同事合作提出了分布式计算系统正确性的组合式验证方法。20世纪90年代,从事实时系统研究。1991年与英国及丹麦科学家合作建立了实时计算系统设计的一种新颖的逻辑方法。周巢尘是国际著名计算机理论专家,中国分布式程序设计理论研究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周巢尘提出的时段演算,为实时系统的形式化设计和验证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公认。
2022年,3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人工智能、计算机人才培养和科研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分别是潘云鹤、李德毅、戴琼海、王天然、王耀南、郑南宁、赵沁平、徐扬生、高文、刘宏、李国杰、柴天佑、陈纯、陈杰、樊邦奎、谭建荣、孙凝晖、郑纬民、何友、孙家广、蔡鹤皋、陈俊亮、封锡盛、何新贵、胡启恒、李伯虎、汪成为、吴澄、李培根、吾守尔·斯拉木、蒋庄德、李骏、李克强、马玉山、单忠德、王云鹏、尤政、周济、赵煦。
他们的付出与努力以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对于促进我国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教育模式变革、教育生态优化,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1、潘云鹤,男,汉族,1946年11月4日生,浙江省杭州市人,197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9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CAD和工业设计的研究,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成就:潘云鹤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CAD和工业设计的研究,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先后提出了跨媒体智能、数据海、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2.0等概念,牵头起草编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引领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为我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潘云鹤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关键是人才,应该扩大人才数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丰富“人工智能+X”的人才类型。2021年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潘云鹤人工智能科教基金成立,该基金将用以奖励在人工智能科技教育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师生,进而推动人工智能科教事业发展。潘云鹤院士希望能以基金成立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为把中国建成人工智能人才大国和强国、人工智能人才教育创新之国贡献力量。
2、李德毅,1944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苏泰县,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李德毅长期致力于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和军队信息化工作。
主要成就:李德毅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和发现状态空间,用于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数据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出版专著《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并于2007年由CRC出版英文版本《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uncertainty》。
3、戴琼海,1964年12月26日出生,上海市人,自动控制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长期致力于立体视觉和计算摄像理论、关键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 。
主要成就:戴琼海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在立体视觉、三维重建和计算摄像仪器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他致力于开展多维多尺度计算摄像仪器的研究,旨在提供从亚细胞、组织到器官的多尺度动态观测数据,试图突破百万级脑神经连接的观测,揭示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脑科学规律,为创建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支撑。2022年10月,由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带领的自动化系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团队,提出突破光学像差世界难题新路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上。
4、王天然,男,汉族,1943年3月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长期从事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应用与工业自动化研究。
主要成就:王天然在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大型自动化系统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带领团队启发中国国内市场,实现了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批量应用,并实现了产业化。
5、王耀南,男,1957年出生云南,汉族,中共党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与智能控制专家,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湘江时代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王耀南长期从事智能机器感知与控制技术研究,主攻智能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感知与图像处理、智能制造装备测控技术、智能电动车控制技术、机械电力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成就:王耀南围绕中国高端制造的重大需求,开创机器人自主加工动态规划与决策控制技术体系,提出系列高速高精视觉感知与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解决了多机器人高效协同制造的技术难题,发明机器人灵巧精准作业控制技术。率先研制出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精密检测分拣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加工柔性生产线,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舰船、汽车、电子、医药等620余家中国国内外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创建了机器人国家工程实验室,推动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创机器人自主加工规划与决策技术体系,提出高速高精视觉感知与自适应鲁棒控制等方法,突破多机器人协同制造技术难题,发明机器人灵巧精准作业技术。率先研制出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控制系统等,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舰船、汽车、电子、医药等中国国内外企业和国家重大工程。
6、郑南宁,男,汉族,1952年12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陕西西安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专家,IEEE fellow,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至2014年,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郑南宁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及其先进计算架构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的研究
主要成就:郑南宁建立的视觉场景理解的立体对应计算模型与视觉注意力统计学习方法成为该领域代表性工作,为构造计算机视觉系统和基于图像信息的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关键技术,提出图像分析和视觉知识描述新方法,为构造计算机视觉系统和基于图像信息的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关键技术。完成了“精密装配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研究。发明了一种图像边缘曲线拟合的新方法。完成了“高性能机器视觉及车型与牌照自动识别系统。提出在线交互式立体测深方法,研制出“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及“DSA125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
7、赵沁平,男,汉族,1948年4月9日出生,山西介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赵沁平主要从事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主要成就:赵沁平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国防科技等20余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中国率先开展了机器类比推理研究,主持设计实现了芯片级类比推理器,构建了类比推理机系统。作为中国虚拟现实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持续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系统研制和应用推广。在虚拟现实高精度快速建模和实时逼真绘制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方法、新算法。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基于广域专用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虚拟环境DVENET。主持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运行平台BH_RTI。组织开发了“***战术指挥模拟训练系统”、“虚实融合的飞机驾驶舱布局设计系统”、“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方案三维推演和决策系统”、“医疗手术模拟器”等国内有影响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作为系统集成单位的负责人,赵沁平教授主持了国家“863”计划计算机主题重点项目“分布式虚拟环境”的研制工作。与合作单位一起,初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基于关于专用网络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研究与应用开发支撑环境。
8、徐扬生,男,1958年4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在空间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的研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成就:徐扬生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并参与了有关航天智能系统的研制。对服务机器人、动态稳定系统、人类行为学习建模、穿戴式人机界面、智能汽车、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曾经发表《现代机器人实时智能控制技术》、《穿戴式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从空间到千家万户》等学术报告。
9、高文,1956年3月7日出生于辽宁大连,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和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就:高文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应用和多媒体技术,侧重于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图象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多模式接口以及虚拟现实等的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视频编码与分析、手语识别与合成、人脸识别、数字图书馆等。
10、刘宏,1966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副主任委员。刘宏主要从事空间机器人,机器人灵巧手,假手等方面研究。
主要成就:刘宏长期从事空间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主持研制的中国首台卫星服务机械手系统和空间灵巧机械手系统成功应用于试验七号卫星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同时,对智能残疾人假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11、李国杰,1943年5月29日出生于湖南邵阳,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李国杰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就:李国杰长期从事国家863计划高技术研究,两次担任国家“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和曙光2000/3000超级服务器,领导计算所研制成功龙芯高性能通用CPU、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并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IPv6网络研究。
12、柴天佑,1947年11月20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柴天佑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优化和综合自动化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
主要成就:柴天佑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优化和综合自动化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提出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与智能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技术相结合,主持研制出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提出了以综合生产指标优化为目标的全流程智能优化控制理论与技术,主持研制了生产全流程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流程工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13、陈纯,计算机应用专家,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研究。1955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199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陈纯致力于将高水平的研究与产业应用相结合,主持研制完成 “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自动化系统”、“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等多个工程系统,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率领科研团队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和系统进行了重点研发,有关成果在相关应用领域得到了全面推广。
14、陈杰,男,1965年7月生,福建福清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IFAC Fellow。分别于1986、1996、2001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主要成就:陈杰主要研究方向是动态环境下复杂系统的多指标优化与控制、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等。提出并建立了分布式协同控制的混合智能优化与稳定性的理论与方法,突破了数字化阵地信息快速自主获取与控制、多运动平台的分布式协同控制等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装备,并得到大量应用。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已培养博士30余人。
15、樊邦奎,1958年9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无人机侦察技术专家,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长期从事面向工程应用的无人机系统设计研究。
主要成就:樊邦奎先后主持多型无人机侦察装备的研制,攻克无人机侦察体系建模、目标实时定位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的成果参加国庆60周年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根据2021年8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樊邦奎先后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0余篇。
16、谭建荣,1954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建荣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2021年11月3日,谭建荣主持的项目“高性能龙门加工中心整机设计与制造工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要成就:根据2021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谭建荣提出了多品种大批量定制设计技术、多性能数字化样机设计技术和多参数分析与匹配设计技术。将提出的技术固化在软件中,开发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权12项;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列为2004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9项重大进展之一,在包括一批装备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在内的多家有影响的制造企业得到应用,有效地支撑和支持了国产重要装备的设计与创新,推进了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
17、孙凝晖,1968年3月15日出生于上海市,籍贯安徽寿县,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凝晖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孙凝晖开辟了中国用机群架构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新方向,系统建立了高通量计算基础理论,机群访存的技术体系;牵头研制了曙光2000到曙光6000三代曙光机群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在石油勘探等国家关键行业打破中国国外厂商垄断,并进入众多行业广泛应用。他发展了机群访存的技术体系,还提出了高通量计算的基础理论。孙凝晖表示,“东数西算”工程是一个国家级算力资源跨域调配战略工程,广泛服务于我国向智能社会、数字社会转型中的方方面面。
18、郑纬民,1946年出生于浙江宁波,超算领域专家,海致科技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性能计算研究所所长。郑纬民长期从事并行/分布处理、大规模数据存储系统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主要成就:郑纬民作为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学科带头人,将集群计算机、CPU设计、网格计算、高性能存储等确定为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在他的带领下,用一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了中国当时运行频率最高的高性能嵌入式CPU-THUMP107,其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0.5W。截至2009年7月,他领导的网格计算研究组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已推广到20多家重点大学使用。由他牵头完成的生物信息学网格已经投入实际运行,每天的用户访问量超过了5万人次。2022年11月16日,在第二十四届高交会上郑纬民院士指出,我国算力发展面临三大问题:国产超算平台架构多样,应用移植和调优工作难度大;国产算力平台支持复杂应用全流程计算的能力亟待改善;人工智能企业面临风险。同时提出,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诞生一台融合HPC+AI+BigData的计算机。
19、何友,1956年10月19日出生于吉林磐石,信息融合专家,海军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航空大学信息融合研究所所长、海战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友长期从事信号检测、信息融合、智能技术与应用研究。
主要成就:何友在雷达目标融合检测、多传感器多目标跟踪、多传感器航迹关联、辐射源识别、无源定位、作战系统仿真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广泛应用于雷达、情报处理、飞行员培养等国家和军队重大工程中;主持研制了测控信息融合系统、跟踪雷达、大型航空模拟训练机等多型工程系统,全部装备部队。
20、孙家广,1946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软件及应用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家广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建模、分析与验证及软件工程与系统的教学、研究、开发。
主要成就:孙家广负责研制了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二维CAD系统、三维产品造型核心平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及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EIS)等大型软件,并在数百家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应用。截至2021年5月,孙家广先后在中国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
21、蔡鹤皋,男,汉族,1934年6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北京,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系教授。蔡鹤皋长期从事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研究设计工作。
主要成就:198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进修时,蔡鹤皋的研究课题是机器人计算机控制系统,用一台PDP-11/23微计算机控制一台机器人,在PDP-11/23的基础上,蔡鹤皋建立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用预测控制方法解决了机器人轨迹精度的问题。1983年,蔡鹤皋便开始了焊接机器人的研制工作,航天部任命蔡鹤皋担任这项研制任务的总师,经过课题组全体人员两年艰苦奋斗,一台弧焊机器人终于研制成功,并于1985年6月在北京航天部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1985年,蔡鹤皋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解决了机器人轨迹控制精度及路径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出的机器人包装码垛生产线已用于大庆、大港、齐鲁、吉林等地石化工厂。在航天部的支持下,后来蔡鹤皋带领团队又研制成功七台弧焊机器人和七台点焊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方面,蔡鹤皋解决了机器人轨迹控制精度及路径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在空间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方面,蔡鹤皋取得了机器人机构仿真、机器人力控制、机器人宏/微控制、多传感器智能手爪、力控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系统、纳米级微驱动技术、柔性臂及其控制以及机器人多指灵巧手等多项研究成果。蔡鹤皋提出了主轴回转运动误差理论的新概念,并且研制成功主轴摆角误差动态测量仪。
22、陈俊亮,男,汉族,193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智能通信网的开拓者。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陈俊亮长期从事网络智能服务领域研究。
主要成就:陈俊亮在20世纪60年代是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参加“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承担“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及“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七五”攻关项目,提出了程控软件测试与维护新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率先从事智能网得研究,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套智能网系统,其成果已形成产业化并在中国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智能网的软件结构、业务生成、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方法。
23、封锡盛,1941年12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水下机器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封锡盛主要从事水下机器人研究与开发工作。
主要成就:封锡盛担任中国第一台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电控系统负责人、中国第一台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的总设计师、“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项目副总设计师、“CR-01”自治水下机器人工程化项目的总设计师和“CR-02”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总设计师。主要负责总体设计、自主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项目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此项技术和设备的国家之一。“CR-01”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于1995年及1997年两次为中国大洋协会在太平洋进行了深海探测试验,并对洋底多金属结核进行了调查,取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根据2021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封锡盛先后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篇,中国国内学术刊物论文14篇,与他人合作编著《机器人学导论》和《水下机器人》。
24、何新贵,男,汉族,1938年10月26日生,浙江省浦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何新贵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
主要成就:何新贵提出的模糊数据库、加权模糊逻辑、模糊分布值逻辑、可执行模糊语义网络、模糊H网、主动模糊网络、模糊推理网络、加权神经元网络、以及过程神经元网络等的理论与技术对边缘科学《知识处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较大推动作用。1960年代初期,何新贵为中国导弹武器进行科学计算和数字仿真,在计算方法上提出较有影响的最优分段逼近和有理平方逼近等的理论和方法;1962年,在中国最早开发成功宏汇编系统;1973年,在中国产计算机上开发成多个FORTRAN编译系统;1980年代中期,领导实现中国早期的一个网络工程和其上的管理信息系统。
25、胡启恒,女,1934年6月15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陕西榆林,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第六届CNNIC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胡启恒主要从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领域的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主要成就:胡启恒从手写数字的识别开始,发展了识别算法和邮码识别样机。研究了基于模式的信息分析和决策规则的归纳推断方法,领导建成了中国在模式识别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她致力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相应领域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992年,胡启恒负责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攻关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项目,胡启恒的任务就是牵头组织实施这个项目。胡启恒是中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领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
26、李伯虎,1938年11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系统仿真及制造业信息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李伯虎长期从事仿真计算机系统、系统寻优、数字仿真软件、分布仿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总体技术、并行工程与虚拟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李伯虎在系统仿真领域,提出大型模拟机整机精度与稳定性设计新方法。领导研制成混合计算机上参数、曲线、统计寻优器。主持研制成中国国内首例大型连续系统仿真语言及首例复杂系统仿真语言。合作提出间断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仿真及基于连分式仿真等新算法。提出并发仿真工程、仿真网格、云仿真、虚拟样机工程、高性能仿真计算机等理念、技术体系、总体方案并领导实施。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合作提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理念、技术体系。提出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网格、云制造等理念、技术体系、总体方案并领导实施。
27、汪成为,男,汉族,1933年7月1日生于上海,浙江奉化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信息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汪成为长期从事电子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1997年,基于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汪成为战略性的指出:基于网络的虚拟计算环境是未来的服务端,而基于网络的普适化算通机是未来的客户端。2010年,在机器人与智能信息系统领域,汪成为提出:未来的人机系统的研究重点,将从以往的“人在回路中”发展为“回路在人中”,广义信息和广义回路中的异构信息感知和融合将是未来的关键技术,汪成为主持完成了多项国防科技、863和973计划等任务的研究工作。
28、吴澄,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40年生,浙江桐乡人。主要从事系统集成方法与技术、复杂工业大系统的建模、优化调度、智能控制及智能制造等方向研究。
主要成就:吴澄院士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CIMS实验工程,解决了复杂异构环境下信息集成的关键技术问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领导并参与了我国CIMS的研究和应用,目前CIMS已经在国内200多家企业实施,包括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轻工、纺织、石油、化工、冶金、兵器等行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展和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起了示范及引导作用。
29、李培根,男,1948年12月27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李培根主要从事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成就: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李培根在本单位主持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研发并与开目公司和天喻公司合作,实现产业化,已形成中国国内具有自主版权的CAPP主导产品。他组织建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站e-works,已商业化运行。
30、吾守尔·斯拉木,1941年10月15日出生于新疆伊犁,多语种信息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吾守尔·斯拉木长期从事多语种信息处理、网络安全及通讯等方面的研究和学科建设。研究出多语种声图文信息处理一体化的诸多新技术新方法,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主要成就:吾守尔·斯拉木研发出20多种多语种信息处理系统软件和工具,开拓了计算机民文信息处理新领域,使它不断发展成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水平,突破和解决了民文信息处理事业的许多关键理论及核心技术。作为带头创始人,开辟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处理的新领域,使它不断发展成智能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新水平,并在国内占较强的优势和特色,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中国国内外重大影响。吾守尔·斯拉木是新疆本土培养第一个院士,也是维吾尔族唯一院士,为中国多语种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1、蒋庄德,1955年8月4日出生于辽宁大连,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庄德长期从事微纳制造与先进传感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测试技术及装备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就:蒋庄德的研究包括:(一)微机电系统(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传感器与核心芯片及其系列器件,高端传感器及核心芯片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量子传感器与芯片/太赫兹探测器技术,生物检测仪器与芯片;(二)纳米测量技术与标准物质;(三)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四)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
32、李骏,1958年3月2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汽车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骏在中重型高端柴油机开发、发动机性能设计、热力学模拟分析、发动机结构设计、智能化参数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李骏突破设计、燃烧、电控和可靠耐久四项汽车发动机核心技术,建成基础技术研究平台。主持自主研发出重型系列柴油机,使一汽解放卡车重型化;主持自主研发出系列汽油机,使新一代红旗高级轿车有了自主发动机;主持自主研发出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装备解放军第三代中型高机动战术军车。
33、李克强,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1963年生于四川省资阳市,198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95年获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曾在国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工作近6年。现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李克强长期致力于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动态设计与控制的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针对汽车智能化技术演进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需求,攻克了“控制协同、结构共用、车云融合”三大核心关键技术,先后主持研制“智能安全驾驶”、“智能集成驾驶”、“智能网联驾驶”三代系统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智能汽车系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李克强是我国汽车智能化领域的主要领军学者,是“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术语及其技术中国方案的提出者与推动者,是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
34、马玉山,1968年12月26日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工业控制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夏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宁夏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马玉山扎根西部企业,长期从事高端控制阀先进设计与智能制造技术研究。
主要成就:马玉山研发出高参量调节阀、高端特种球阀和高性能蝶阀等12个系列高端控制阀,攻克了深水控制阀、超低温控制阀、压缩机防喘振阀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流程工业关键控制阀“卡脖子”问题,研究成果在能源化工、核能发电和深海开采等领域广泛应用。马玉山在超大口径零泄漏控制阀设计技术、复杂扰动下高精度控制阀设计方法、严酷工况下长寿命控制阀制造技术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35、单忠德,1970年1月出生于山东高密,机械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单忠德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及机电设备开发、机械工业节能减排与绿色制造研究。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主要成就:单忠德长期从事数字化机械装备与先进成形制造技术研究,在自动染色数字化装备、数字化无模铸造复合成形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推动纺织、铸造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与重大技术装备创新。
36、王云鹏,1966年12月9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云鹏长期致力于智能交通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成就:王云鹏长期从事道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创立了车路协同前沿发展方向,在行车安全监测、路网联动控制、路车融合控制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取得多项重要的工程应用成果;从空、地、信融合和多学科交叉角度,开展综合交通路网运行可靠性、车路智能协同与安全控制、空地协同交通应急指挥、智慧综合交通枢纽协同运行与安全保障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37、尤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1963年12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机械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尤政长期从事微米纳米技术、智能微系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微机电系统(MEMS)、微系统技术及其在高端装备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微纳航天器的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
主要成就:尤政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微纳技术的航天器功能部件微型化技术的研究,研制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型化、高性能的空间微系统并实现了在轨应用;提出了基于微纳技术的新型超级电容器设计方法,研制出多种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汽车及多型武器装备中得到成功应用;作为总负责人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颗“NS-1”纳型卫星(2004年)以及“TH-1”、 “NS-2”等多颗微纳卫星。
38、周济,1946年8月26日出生于上海,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原武汉市市长,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长期致力于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要成就:周济研究并组织实施了发展与推广应用数控、CAD和智能制造的技术路线;提出并实践了单调性分析优化、数控加工直接插补等算法理论;主持研制了华中I型数控系统以及优化设计、机械CAD等系列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能源等行业。
39、赵煦,1938年9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飞行力学与控制专家,专业技术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第二试验站总工程师。赵煦长期工作在飞行器科研试验第一线。
主要成就:赵煦把可以研究的无人飞行器研究了个遍,实现了多项跨越发展,形成了一条集研制生产、试验试飞、提供使用、质量保障于一体的无人机发展道路。赵煦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中国无人靶机研制,其中“长空一号”靶机结束了中国靶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无人机核爆取样,开创了中国核弹空爆取样的新纪元;某型超音速无人靶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拥有超音速靶机的国家。
关注智教新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