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果您的文章希望被智教新媒报道,请发邮件到 service@iedumedia.com公邮,会有专人在1-2个工作日回复您。
7月17日,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十一届工业自动化与标准化研讨会(IASF)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成功召开。会议期间,PI国际(PROFIBUS & PROFINET国际协会)主席Franz Xaver Schmidt先生接受了智教新媒、中国仪器仪表、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等媒体的采访,围绕技术融合、国际标准、人才挑战以及PI-China的作用等核心议题,Schmidt主席分享了深刻的见解与前瞻性的展望。
智教新媒记者森巴特·特列克采访PI国际(PROFIBUS & PROFINET国际协会)主席Franz Xaver Schmidt
技术融合:打造无缝协同的解决方案生态
谈到关于PI为何不断吸纳如IO-Link、omlox等技术,Schmidt主席明确指出,这源于满足设备制造商和工厂运营者复杂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他强调,现代工业自动化远不止于通信本身,需要一套功能完备、紧密协同的整体方案。PI的使命正是扮演“技术整合者”的角色,确保引入的技术能实现深度协同。
“我们设定了一个基准,确保这些技术与我们的核心技术,如PROFINET,能实现最优整合,” Schmidt主席以IO-Link与PROFINET的成功整合为例说明,“这是最早也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他进一步提到AS-i与PROFIBUS的整合,以及在过程自动化领域,从现场通信到PROFIBUS,再到FDI(现场设备集成)和新兴的MTP(模块类型包)技术,PI的目标始终是提供端到端的完整解决方案,消除技术孤岛。
标准筑基:全球统一框架激发本土创新
谈及国际标准的发展态势及其对中国标准工作的意义,Schmidt主席将标准化定位为创新的基石。他指出,一个优秀的创意最终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并被广泛接受,离不开开放的国际合作与讨论。虽然过程可能充满争论,但最终能孕育出解决全球共性问题的“最优解”。
“基础必须是统一的国际标准,满足全球需求,并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一致,” Schmidt主席强调。同时,他也认为标准体系应具有包容性,为各国和各厂商留出空间,使其能在统一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增加附加值,提供差异化服务并保持竞争力。这一观点为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发展符合国情国家标准的同时融入全球体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人才挑战与PI-China:共塑可持续未来
针对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技能结构带来的变化,Schmidt主席提出了三重应对策略。首要任务是提升年轻人对技术的认知和兴趣,让他们理解技术如何从“定义工具”转变为“服务人类”,从而获得创造价值的成就感。其次,他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技术协作不仅是交流思想、解决问题的平台,更是年轻工程师拓展全球视野、建立国际人脉的宝贵机会。最后,他呼吁从业者保持开放心态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积极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在谈到PI-China的作用时,Schmidt主席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PI-China是PI全球社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技术开发、推广落地以及收集中国市场反馈方面表现积极且卓有成效。这些反馈对PI未来的技术路线规划至关重要。展望未来,面对新技术推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Schmidt主席寄望PI-China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深化其在全球生态中的影响力,共同推动自动化技术的进步。
在采访尾声,Schmidt主席向大会送上诚挚寄语。他特别感谢此次线下相聚的机会,认为“亲眼所见、面对面交流”的价值无可替代。他祝愿大会圆满成功,并鼓励所有参与者:“记住,技术是由人来创造的,正是你们这些充满热情的人,才让这些技术不断进步。” 这深刻点明了在追求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中,人的创造力与协作精神始终是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关注智教新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