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部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智教新媒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2、如果您的文章希望被智教新媒报道,请发邮件到 service@iedumedia.com公邮,会有专人在1-2个工作日回复您。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融合机电、软件算法、控制系统、新材料等高端技术于一体,代表了世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具有颠覆性影响和战略意义。 自2024年以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从事人形机器人本体开发的企业超过150,占据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的半壁江山。这场由资本、技术、政策协同驱动的产业变革,正推动中国从 “机器人应用大国”向“机器人创新强国”迈进。
在看到我国人形机器人快速、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形机器人开发的技术难度、复杂性等挑战。在人形机器人开发产业链上游环节的芯片、大模型、算法和零部件构成了技术突破的核心维度,其重要性和挑战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认识:
一、核心在芯片:硬件架构决定智能上限
芯片作为机器人的“大脑”与“小脑”,直接决定其计算能力、实时响应速度和能效比。例如,特斯拉Optimus采用自研Dojo芯片(7nm工艺,集成CPU/GPU/NPU),实现每秒数万亿次运算,支撑视觉处理与运动控制的实时协同。国内企业如黑芝麻智能推出华山?A2000芯片作为“大脑”平台,通过异构计算架构支持多模态感知融合;武当?C1236芯片作为“小脑”,通过分时操作系统实现AI决策与运动控制的并行处理,系统时延降低40%。兆易创新的GD32 MCU系列则针对运动控制优化,其EtherCAT接口支持μs级通信,硬件电流环技术将电机控制精度提升至100ps,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关节控制器的主流选择。
芯片的核心地位还体现在:
1. 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双足机器人每关节需独立PID控制,配合视觉SLAM和力觉反馈,单台设备算力需求达100TOPS以上,远超工业机械臂的1TOPS水平。
2. 能效比严苛约束:电池容量限制下,芯片需在20W功耗内完成复杂任务。例如,宇树科技H1机器人采用高通骁龙平台,通过边缘计算架构将续航延长至4小时。
3. 国产化替代加速:尽管特斯拉、波士顿动力依赖定制芯片,但国内地平线征程6、瑞芯微RK3588等产品已实现70%以上性能对标,成本降低30%。
二、难度在大模型:从认知到具身智能的跨越
大模型赋予机器人环境理解与任务规划能力,但其落地需突破三大瓶颈:
1. 多模态实时推理:阿加犀与高通合作的端侧大模型方案,在人形机器人“通天晓”上实现语音交互、视觉识别与运动控制的毫秒级联动。但将GPT-4级模型压缩至边缘设备,需通过模型剪枝(参数量减少80%)和知识蒸馏(推理速度提升5倍)技术,这对算法团队提出极高要求。
2. 具身智能适配:传统大模型擅长文本生成,而机器人需解决“如何用手抓取鸡蛋不破碎”等具身任务。阿里云在哈啰出行案例中采用RAG技术,将知识库与大模型结合,使机器人能根据实时环境调整策略,但工业场景下仍需解决泛化能力不足问题。
3. 伦理与安全边界:人形机器人需在动态环境中自主决策,如核电站巡检时避开辐射区域。这要求大模型具备因果推理能力,而当前主流模型仍依赖相关性分析,存在决策风险。
国内企业正通过“大模型+小模型”的架构破局:主模型处理通用认知,轻量级模型(如MobileNet)专注实时控制。例如,优必选Walker S通过这种方式将响应延迟控制在200ms内,工厂作业效率提升30%。
三、挑战在算法:动态平衡与精准控制的极限突破
算法是连接芯片与硬件的神经中枢,其难点集中在:
1. 双足运动控制:宇树科技H1机器人采用零力矩点(ZMP)算法优化步态,但在楼梯攀爬时仍需依赖惯性导航系统(INS)进行动态补偿,导致能耗增加25%。
2. 灵巧手操作:武汉华威科的电子皮肤集成超千个压力传感器,配合神经网络算法实现豆腐抓取,但力控精度(±0.1N)仍低于人类水平(±0.02N)。
3. 多机协作调度:深圳众擎科技的四足机器人通过分布式算法实现群体协同救灾,但通信时延超过50ms时会出现动作失序,需5G专网支持。
国内企业的创新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数据驱动优化: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采集超10万小时运动数据,通过强化学习将摔倒概率从30%降至5%。
2. 仿生算法融合:逐际动力借鉴昆虫运动模式,开发出能耗降低40%的蠕动式行走算法,已应用于灾害救援机器人。
3. 开源生态构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OpenWalker开源框架,吸引超200家企业贡献算法模块,推动行业标准建立。
四、关键在零部件:从材料到工艺的全面攻坚
核心零部件占整机成本的60%-70%,其国产化进程直接决定产业竞争力:
1. 精密传动: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精度达1arcmin,寿命突破1万小时,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但行星滚柱丝杠仍依赖英国Rolls-Royce,国内某品牌传动的产品寿命仅为进口件的60%。
2. 传感器:柯力传感的六维力传感器精度达0.1%FS,价格较基恩士同类产品低40%,但在-40℃环境下漂移率超过5%,限制了极地应用。
3. 伺服电机:禾川科技的无框力矩电机功率密度达5kW/kg,接近日本安川水平,但在过载150%时温升比进口件高15℃,影响连续作业。
零部件产业链协同效应正在显现:武汉构建“芯片-关节-传感器”完整链条,本土配套率达80%;深圳实现“上午设计、下午打样”的24小时研发闭环,将灵巧手开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45天。政策层面,工信部专项基金对国产化率超过50%的零部件企业给予15%研发补贴,预计2027年核心部件自给率将突破70%。
以上四个维度的突破呈现非线性依赖关系:芯片算力提升可缓解算法压力(如Dojo芯片使Optimus运动控制算法复杂度降低30%),大模型泛化能力增强能降低对高精度传感器的依赖(如阿加犀方案减少20%力觉传感器使用),而零部件性能突破又能释放芯片潜力(如华威科电子皮肤使主控芯片利用率提升40%)。当前行业正处于“单点突破-系统集成-生态重构”的关键转折期,企业需在技术路线选择(如仿人双足vs轮式类人)、供应链管理(国产替代vs国际协作)和场景落地(工业优先vs消费先行)上做出战略取舍。未来3-5年,具备“芯片-算法-硬件”全栈能力的企业将会主导市场,而单纯依赖某一环节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整合风险。
(注:文中涉及企业产品的技术参数均为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对比和分析,无不良引导)
作者简介:
王继宏,男,1977年1月生,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主要从事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智能工厂、制造集成系统等研究。
关注智教新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