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部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智教新媒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2、如果您的文章希望被智教新媒报道,请发邮件到 service@iedumedia.com公邮,会有专人在1-2个工作日回复您。
行业企业专家,也能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出谋划策”了!
4月20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新成立材料技术学部、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宇树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兴兴,以及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港机重工有限公司、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负责人,成为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
在这一架构下,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匹配。
一系列新举措意味着,上海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按下了“加速键”!
“格物致知”,培育应用型人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提到: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正式文件。
“面向哪些行业产业、培养什么类型层次的人才,是每一所大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为响应人才培养改革的国家需求,3月29日,上海市率先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首批选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高校先行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到全市高校。
此次改革的重点,是引导应用型高校找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定位,主动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紧贴重点产业需求,编制面向行业产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那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高校何为?
“产业逻辑”,通俗点说,是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课程创新等方面,更加站在行业市场需求的角度,精准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成立由行业产业主导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是高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重要一环。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紧扣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脉搏,打通校企协同育人关键堵点。学校设立了由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及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行业企业代表比例超过50%。正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介绍,“我们要让企业不仅是参与者,更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者和受益者。”上海电机学院的首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中,也有不少来自中国商飞、上海电气集团、发那科机器人、华大半导体等重点行业头部企业。他们将为学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专业紧密贴合产业发展。
上海电机学院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聘书颁发仪式
应用型高校专业调整优化的目标,是瞄准产业升级痛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
上海电力大学,从“学科本位”转向“产业需求本位”。近年来,学校坚持“招-培-就”联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淘汰了7个就业率偏低的传统专业,增设了10个紧密对接上海新型“3+6”产业体系建设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专业,打造覆盖“源网荷储”全链条的能源电力专业集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24年理工类专业本科招生占比递增8.15%,凸显学校工科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亮色。近五年,学校新增及新申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标准化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多个契合产业趋势的专业,47个本科专业中共有智能制造工程等38个专业紧密对接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占比达80%。毕业生服务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比重达70%以上,服务浦东“六大硬核产业”比重近50%,学校专业与产业的适配度显著提升。
高校在本科四年阶段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子与企业精准对接,双向奔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智能制造、标准化工程试点改革专业为牵引,开展校内学习和企业带薪实习分班交替进阶式培养。试点专业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采用工学交替(Co-op)的模式,4学年共完成10个模块的学习:5个模块为校内专业课,5个模块为校外16个月实习,实现岗位实习不断线。同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作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与上海市域铁路运营有限公司共同研究探索新型“企业订单班”,采用“1+1+1.5+0.5”工学交替、专微融合的四个学段培养模式。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交替”模式
让企业专家走上讲台,是教学内容从理论转向实践的重要举措。
上海电机学院充分利用“工程师驻校授课”,聘请企业骨干主讲产业特点;上海电力大学采用“引企入教”的方式,与百余家企业联合开发了48门校企合作课程和一系列覆盖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虚拟仿真课程群,覆盖全校70%工科专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宣布合理减少基础理论课程学分,增设与生产一线密切相关的技术类、项目化课程,努力达到三个“三分之一”:理论知识占授课内容的三分之一,企业教师授课不低于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定制化培养,顾名思义,是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一对一的“准员工”。
一方面,“住企培养式”的实习方式,让学生的实习-就业不脱节。
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按行业大类招生、按岗位需求分班”的培养模式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和坚实的资源支持。学校取消了原来的学科大类招生,改为行业大类招生;学生入校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和企业选择,依据细分岗位特点重新分班并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通过“住企培养式”的实习方式,确保学生深入企业开展1-2年的沉浸式高质量实习。据悉,首批有300余名学生进行整学期实习,这一数字预计在2025年至少翻一番。
另一方面,打造“企业订单班”,为企业输送产业急需人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先后与行业头部企业开展8个批次的订单班联合培养,实现“精准定向,缩短周期,入职即用”。以宝钢班为例,近三年学生与宝钢累计签约近四百人。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聚焦质量与标准化领域,与企业合作研制国标、行标、团标、地标以及企业联合标准,其标准化工程专业首届学生在大二阶段即参与标准制定相关实践的比例达66.7%。其中,学生与公司联合申报的“创新物流ESG框架”项目获ISO国际标准立项,成为全球物流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参考。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宝钢班”校企合作工作会暨上海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校外实践基地(2024-2025)启动仪式
让企业“出题”,由学生“作答”。订单式培养无疑是一种双赢机制,不仅让企业获得适配人才,还让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如果说,学术型人才是仰望者,那么应用型人才便是播种者——把星辉碾碎成盐粒,撒向铁犁锻造的土壤,让理论在齿轮间发芽。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未来,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会只局限于技术生产的端口,还应朝着技术创新型的方向塑造!
关注智教新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