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部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智教新媒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2、如果您的文章希望被智教新媒报道,请发邮件到 service@iedumedia.com公邮,会有专人在1-2个工作日回复您。
作为山东省航空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山东航空学院航空宇航与机械学院始终秉承“顶天立地”的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依托航空宇航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赋能创新创业,构建起“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育人生态,为航空航天产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产教深度融合: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中心以“校企协同、资源共享”为核心,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打造了覆盖航空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平台。近年来,学院联合九天行歌(山东)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了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航空智能制造学院”,获批了山东省普通高校急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形成了“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特色学院”的三维协同育人模式。
在山东省航空航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框架下,中心还承担了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团队培养、技术创新研究等任务。例如,与共同体合作开发的“飞机装配与工艺”课程,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可参与飞行器设计、装配、维修等实战项目,实现了“理论教学—技术应用—产业需求”的闭环衔接。
二、实践教学创新:从技能培训到综合素养的“多维突破”
中心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创新能力为导向”,构建了层次分明、覆盖全流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涵盖机械设计、飞行器结构设计、飞行器控制原理、飞行器特种加工等17门特色课程,配套开发了11部校企合作教材及实训指导手册。学生可通过“理论+实践”两段式培养模式,在校内完成飞行器维修培训行业训练,显著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中心每年举办“飞行器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金相技能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28项,立项创新创业项目943项,实现了“以赛促学、以创提质”。
三、创新创业赋能: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孵化的“生态构建”
中心以“科教融汇、专创融合”为路径,搭建了“三创中心”(创新、创意、创业)和大学创新实验室两大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例如,学院航空结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团队研发的“高精度多材料一体化成型技术”,已转化为教学案例并开始孵化初创企业。
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航空结构件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先进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与高端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中心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近三年获批科研项目75项科研经费到账1875万元,教师发表发表高水平论文65篇、授权专利89项,获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学生团队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速度可控且具有双缓降功能的纯机械式高层建筑逃生装置》项目斩获“挑战杯”比赛全国二等奖,《盐碱地上结硕果—智慧物联赋能林果产业提质增效》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比赛省级金奖,展现了“创新驱动、实战育人”的显著成效。
四、人才强基战略:从师资优化到社会服务的“双向奔赴”
学院坚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博士企业行”“产业教授计划”“企业顶岗锻炼”等举措,引进企业技术骨干22人,选派教师赴山东京博集团、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福莱特无人机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挂职锻炼,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超60%。此外,学院聘请中国民航局专家、行业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授,组建了跨学科科研团队,为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注入活力。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累计为东方航天港、青岛新动青岛新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万丰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等企业毕业生35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达96%以上,成为支撑区域航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展望未来:锚定新质生产力,擘画航空教育新蓝图
面向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航空宇航与机械学院将持续优化“四新”专业布局,筹备增设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低空设备智能检测、无人机健康状态检测等前沿方向,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航空+”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中心将联合地方政府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打造覆盖黄河流域的航空人才培养高地,为交通强国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山航力量”。
从实验室到蓝天,从课堂到产业,山东航空学院航空宇航与机械学院以实践教学为纽带,书写了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学院将继续以“特色发展、卓越发展”为引领,为航空航天事业培育更多“大国工匠”,为中国式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关注智教新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