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智在大会上发言,再申“本研(博)贯通”对于培养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之重要作用。此前举办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办主任刘睿表示 ,2024年,学校可能新增若干个强势学科领域,如航空航天、信息类本博贯通培养实验班并开始招生。
2018年,“本博贯通”作为一种新型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被提出,旨在通过选拔有学术志向且具有优秀潜质的本科生乃至高考考生,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在本校攻读学术学位博士,打通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在不少985高校明确延长研究生学制的另一边,学制更短、效率更优的本博贯通模式,正在成为高校与人才的新选择。
顶尖高校,“贯通”动力充足
2023年高考招生季,“本博贯通”,这一原本常见于医学专业的招生模式,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招生宣传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均公布了本博贯通的招生项目和培养模式。
近年来,“入局”本研贯通的高校越来越多。开办本博贯通培养模式的高校,不仅有着鲜明的学科特色,更有着强劲的办学实力。
复旦大学的“光子计划”采用本研(博)贯通培养模式,响应国家人才战略,培养未来世界级科学家及工科领军人才的拔尖人才。“光子”既蕴含“光华学子”之意、又寓意追寻真理之光的先行者、同时代表光电、电子、智能等信息科技的前沿探索。信息学院牵头组织邀请12位复旦大学任职的院士组成该项目的院士指导团队,每个院士团队由一位院士和若干国家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以上教师组成。参与“光子计划”的学生由院士团队亲自遴选、亲自选题、亲自指导、亲自规划,动态进出,每个院士团队每年指导不超过3名学生。复旦大学的本博贯通,为学生的长久科研发展全方面保驾护航,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力。
华南农业大学的新农班本博贯通,以“加强基础、突出创新、注重探索、追求卓越”为理念,依托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新农科人才。新农班在拥有一流的课程、实验条件,课程对标国内外顶尖高校作物学一流学科设置的同时,配备以院士为首的作物学科最强导师团队,与“杰青”、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40位学术大咖。华南农业大学旨在通过“新农班”培养,服务种业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高层次农科人才培养的“华农模式”。
此外,资源交叉共享、本博学制直通,也正在成为高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之道。
2023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三所在京工科高校相继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成立“协和医班”。进入“协和医班”的学生将在两校的联合培养下,按照四年本科、四年直博的学制完成学业。
2023年11月,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简称“通计划”)在北京大学启动。这项在教育部支持下,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简称通研院)与全国9所重点高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专项计划,将加强院校合作与资源共享,打造通用人工智能本博贯通的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服务国家需求的通用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博贯通,方兴未艾。
科研捷径,还是“水博”?
本博贯通,相比过去的博士培养,在效率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八年制本博贯通,对正常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意味着26岁就能获得博士学位,在社会时钟上领跑同龄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适合科研的人才,尤其是基础学科与特色学科方面,正在通过长学制的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有效地脱颖而出。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辉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的博士生科研论文发表数量高于公开招考的博士生。
许多高校,已经做足准备,迎接本博贯通学生的加入。院士组成的导师团队、丰富的对外交流机会、高标准的课程、多样的学习与科研资源……学生们在省去了考研的烦恼,也没有锁定就业领域的情况下,能够将个人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潜心于科研成果的产出。
培养周期更短、培养目的更加明确、培养资源更充分……这些明确利好的另一面,也有对本博贯通培养的博士质量的担忧。例如,我国相对于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探索起步较早的德国、美国等国家,暂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和制度。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辉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博士生的教育收获满意度更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也曾坦言,在本博贯通的后半程,延期毕业的学生不在少数。
本博贯通,挑战何在?如何应对?
机会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种较新的人才培养探索方式,本博贯通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被寄予期待,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更卓越的师资水平
本博贯通,能够让本科生更早地接触到科研,但因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指导方式存在差异,兼顾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对导师水平提出了进阶的标准。
因此,在本博贯通的培养过程中,除依据人才成长规律阶段性特征合理设定对应学段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之外,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还应构建前后连贯、有效衔接且层次递进的培养目标体系,并结合各学段培养目标和规格完善全学段阶梯序列性的培养方案。
面对这一问题,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对本博贯通的导师提出要求:学术水平高,具有招收博士研究生资格和对应年度的招收博士研究生名额;有面向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或国际学科前沿的在研项目;热心培养学生,指导学生制订高质量个性化长周期培养方案;原则上每位导师每年最多可招生1人。在提升本博贯通学生的教育收获满意度方面,浙江大学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更丰富的跨校、跨学科培养
本博贯通面临的另一挑战,是单一导师长时间指导带来的思想僵化。这对高校加强本博贯通学生的对外交流,增加实践机会与专业度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区域性联合培养,是采用本博贯通的高校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协和医班”作为北航、北理、中科大等顶尖高校之间的联合跨校、跨学科培养,为打破“僵化”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更合理的分流机制
不能及时筛选出不适合科研的人才,既是对本博贯通优质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生求学体验的严重伤害。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前提是及时发现各领域的天赋异禀之才,并为其提供与之能力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确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势在必行。
目前,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三种不同形式的生源选拔,一是高考招生统一录取,二是面向校内学生二次选拔,三是高校的英才培养计划。同时,以清华大学为首,开办本博贯通的高校设定了较为严格考核标准,如未能通过考核,则分流至常规专业。分流机制的建立与标准的设定,将让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更有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各类人才的重要使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
本博贯通,既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意志力展开了考验——既然选择本博贯通,就要科研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负使命,向着顶峰进发。
关注智教新媒公众号